第四章 靖难之役之后

小编为您收集和整理了第四章 靖难之役之后的相关内容:靖难之役是明初围绕皇权斗争日趋激化的必然结果。以强藩起兵夺取皇位后,北方不再有强藩存在。遂继续实施的削藩政策,并改革中央行政机构,建立厂卫,继又迁都北京,使中央集权得到进一步加强。由于靖难之役时,朱棣

靖难之役是明初围绕皇权斗争日趋激化的必然结果。以强藩起兵夺取皇位后,北方不再有强藩存在。遂继续实施的削藩政策,并改革中央行政机构,建立厂卫,继又迁都北京,使中央集权得到进一步加强。

由于靖难之役时,朱棣得到了很多来自宦官的帮助,故其即位后改变了太祖禁止宦官干政的政策,开始重用宦官。一方面,明朝出现了等著名的优秀宦官,下 西洋宣扬国威;另一方面,由于司礼监、东厂等宦官掌权的部门地位提高,且地方镇守、监督采办等重要工作皆由宦官担任(不全为朱棣设置),埋下了日后宦官祸 国的种子。

叔侄大战之后,虽然朱棣宣称在宫中找到明惠帝的尸体,并为他举行葬礼,但朱棣对建文未死的传言不敢掉以轻心。建文帝的结局 到底怎样,众说纷纭,莫衷一是。因为建文帝在太祖严苛统治之后,力行宽政,所以他的遭遇引起了无数人的同情,他的下落就格外引人好奇,在各种、戏剧里 可以看到人们无尽的猜测和演绎,成为明史第一谜案。

细品文化

感悟千年智慧

郑和下西洋,船队 浩浩荡荡,起因或许就在不知所终的建文帝身上。靖难之役,燕军马上就要攻入皇宫,建文帝化装成和尚,神不知鬼不觉地消失在历史的帷幕下。当时情形,数百年 来始终是一个谜,因为没有确实可靠的记载,只能根据各种迹象来推断。建文帝到底到哪里了,他是否死在大火中,还是远走他乡?

建文帝是 如何“化装”成和尚混出京城的?其间过程,有不同的版本:一说系近臣为帝去发,相偕出“鬼门”逸去,这个传说,时日分明,行迹清楚,有头有尾,枝叶俱全, 似乎不能令人不信;另一个说法是一位高僧名溥洽者,为帝剃度。成祖为绝天下人怀念故主之心,故意说他阖宫自焚,随后“以他事”收捕溥洽下狱,严刑逼供;另 一方面在暗中大搜建文帝的行踪。

“西洋”

明朝初期以婆罗(Borneo)/文莱为界,以东称为东洋,以西称为西 洋,故过去所称南海、西南海之处,明朝称为东洋、西洋,且暹罗湾之东海,称为涨海。往海外寻访的三宝太监郑和,昭著于国史,艳传于人口。宦官的用事, 起于成祖。最初,成祖利用京里的太监刺探消息,尤其是在燕军渡江时,许多太监逃入燕军,对宫中情形、朝廷虚实,全部泄露,成祖颇得其力,因而一改前朝法 度,开了重洋奴网用太监的恶例。

在永乐初年,成祖即用太监办“外交”,遣内官监李兴奉敕宣慰暹罗国王;永乐三年命郑和通使西洋。郑和是云南人,很早就在成祖身边,即使精明强干,但通使外国,又何至遣派阉人?可知通使其名,另有目的。

郑和宝船模型郑和塑像当时的传说,建文帝做了和尚,遁往西南,可能由云南出境,转往南洋,郑和的使命,即是到海外去查访建文帝的踪迹。

朱慈焕

(1633~1708年),明思宗第五子,几十年来,隐姓埋名、东躲西藏,并没有真正从事过“反清复明”。作为一种号召,“朱三太子”的名号对清政府确 实构成了威胁,所以他含冤背上了“莫须有”的谋反罪名遭处死。虽朱慈焕死了,但在清初很长一段时间内,仍不断有人打着“朱三太子”的旗帜,“长期奋战在反 清复明第一线”。建文帝做了和尚,或者说扮作和尚出亡,事无可疑。所成为谜者,是他离京时的情况以及此后数十年的行踪。清初修《明史》时,因为“朱三太 子”一案,又湮灭了若干真相,使得本来就不甚易解的谜,越发难解。康熙初年的“朱三太子”一案,以清朝的立场而言,“朱三太子”真也是假、假也是假,才可 以绝明朝的遗民志士之望,而安定人心,用意与成祖之对建文相同,所以在修《明史》时,主张建文焚死之说。其时明史馆曾为此事集议辩论,大部分迫于现实,主 张“存疑”,以作为对新朝的让步,小部分坚持出亡之说,而认定“焚死”者,大概仅有一个王鸿绪。王是江苏松江人,康熙进士,官至户部尚书,曾进呈《明史 稿》,即为今《明史》的蓝本;《明史稿》原为一代大史笔万斯同的原作,但在王鸿绪进呈时,为阿附清廷的意旨,改动原稿,成为建文焚死,并自撰《史例议》, 力辟出亡之说为妄。钱大昕撰《万先生传》,不知其中有此一番偷天换日的伎俩,误以为万斯同主焚死之说,而《清史稿·儒林传》,又采钱说入传。

到了年间,“朱三太子”一案早成陈迹,既无顾忌,遂复其真,乾隆四十二年(1777年)诏改《明史》“本纪”,建文的“书法”,重定为“棣遣中使出 后尸于火,诡云帝尸”,数百年之谜,至此始正式揭出谜底。但修改过的《明史》未有通行本,目前听见,仍为乾隆四十二年的殿本。

建文帝 塑像建文帝之谜难解,原因之一是不仅为建文一个人的问题。当燕师入京之日,朝官不愿投降的,多在当天夜里从城上用绳子吊到城外,一夕之间失踪的著名人士多 达四十余人,其中有的列名于成祖的“奸臣榜”中,被抓了回去,有的从此不知所终。于是有人传言这些人都跟随建文帝出亡,据说有二十余人之多,这些人的下落 无人知道。

怀念忠义,兼以好奇,各种各样的八卦逸闻流传开来。这些传说,有一部分被收入《明史》,如“河西佣”、“补锅匠”、“云门僧”、“若耶溪僧”、“玉山樵者”等。其中绝大多数为后人杜撰。

钱大昕

(1728~1804年),史学家、汉学家。字晓征,一字辛楣,号竹汀。汉族,江苏嘉定(今上海嘉定人)。钱大昕是中国18世纪最为渊博和专精的学术大师,他在生前就已是饮誉海内的著名学者,被公推为“一代儒宗”。代表作:《二十二史考异》。

孝陵

明孝陵在南京市东郊紫金山南麓独龙阜玩珠峰下,茅山西侧,开国皇帝和皇后马氏合葬于此。其时,在民间对于建文帝及出亡诸臣,有许多神秘的传说,好 事者辑写成书,最早的一部名为《忠贤奇秘录》,所记还大致与传说相符。到了以后,有两本书先后出现,那更是在编造故事了。这两本书,一本叫作《从亡随 笔》,一本叫作《致身录》,内容大同小异,多记建文帝在城破之日出亡的经过。

以上就是小编为您收集和整理的第四章靖难之役之后相关内容,如果对您有帮助,请帮忙分享这篇文章^_^